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分类:行业资讯  来源:求是  发布时间:2023-07-04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栅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深邃思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一、深入领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归根到底是各产业有序衔接、产业运行安全稳定,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最终依托的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补齐短板的同时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形成较为丰富的产品供给,告别“短缺经济”,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加快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需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水平来实现,同样离不开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为此,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创造一大批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把“蛋糕”做大做好,把“蛋糕”切好分好,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当今实现现代化的经济体特别是经济大国,大都是依靠强大的实体经济实现崛起,虽历经经济萧条的冲击,依然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与之相反,一些曾经的强国走向衰落,一些国家掉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没有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不是现代化国家,很大程度体现在实体经济的强弱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上。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打压阻遏随时可能升级。为此,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筑牢国家安全发展的根基。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举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涌现出一大批新兴技术和产业,将深刻改变经济生产函数,给生产力水平带来颠覆性影响,引发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趋势性调整重塑。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竞争加剧、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进则退的局面,能否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建设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载体,决定了能否在未来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为此,需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的增长引擎,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大势,科学判断我国产业发展形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一系列产业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了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和部分领域领先优势,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制造业规模稳定增长,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7.7%,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的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制造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成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改革纵深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性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服务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即使遭受疫情严重冲击,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为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8%,撑起国民经济“半边天”。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稳步攀升,新兴产业领域吸纳大量新增就业人口,服务业就业“蓄水池”功能明显。服务贸易快速增长,202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近6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服务业企业不断优化传统生产和消费方式,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迈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端化延伸,三次产业融合持续加深,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形成超大规模网络,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22年末,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突破80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近6000万公里,高铁、高速公路、电网、5G网络规模等均居世界第一。特大型水利工程、三代核电、工业互联网等实现跨越式发展,离岸深水港、枢纽机场工程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三、准确把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既洞察时代大势,又把握历史主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进发,彰显了系统观念、辩证思维,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工作中,要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重点抓好“五个统筹”。

  统筹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作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作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推动要素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坚持企业主导地位,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统筹好一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各居其位、各有其用,并将按照产业演进的规律朝着融合化方向发展。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从战略高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强化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作用,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坚持三次产业和上下游之间融合发展,补齐阻碍协同耦合的短板弱项,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避免割裂对立,防止经济出现空心化、泡沫化,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互动的良好格局。

  统筹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能简单贴上“低端落后”的标签,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引导和支持量大面广的传统行业企业与时俱进,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升级困难但又具备转型条件的,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及时推动其转型发展,通过转型与升级共同发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打造竞争新优势。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但不能贪大求洋、盲目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在谋划发展战略、集聚高端要素、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借助技术突破、模式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对重大战略产业、未来产业要抓紧谋篇布局,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支持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应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支持企业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同时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缺少安全保障的产业体系,势必受到各类风险挑战的冲击,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要把维护产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防火墙”。同时,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科学预研预判工业经济运行、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趋势,警惕“黑天鹅”、防范“灰犀牛”,积极应对、稳妥处理,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四、抓实抓牢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任务举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辩证思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让创新深深扎根于产业发展的土壤中,统筹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把制造业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产出效率、经济效益,巩固多年积累形成的既有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深入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补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提升自主保障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分工协作格局,多措并举优化石化、汽车、集成电路等重大生产力布局。

  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强全产业链攻关、全要素支持、全生态发展,推动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推动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进一步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大力开拓数字化转型场景,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加重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巩固和提高粮食、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种子库建设,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生物合成、“农业工厂”等农业新形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化、品质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化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提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和品质效率。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总结运用基础设施建设适度领先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更好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效能。改造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加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更加安全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重视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适度超前谋划和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刊发于《求是》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