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需要长久之计
分类:行业资讯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3-02-28
当前消费领域呈现井喷现象,各地也在出台发放消费券等刺激措施,但刺激不是常态,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保持政策上的连续性、避免随意性才是常态。
今年是提振消费年。一月份正值春节,加上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人们的消费热情高涨,相关数据也比较抢眼,相信这种消费热情会持续。
这中间,既有人们消费欲望的集中释放,也有各种鼓励消费措施的刺激作用。但是,要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
首先要为消费提供坚实基础,也就是稳定和高质量就业带来的稳定收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90元,增长4.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8%。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过半,意味着现阶段工资性收入增长仍然是稳定老百姓消费至关重要的因素。促消费关键要从收入端发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让大家有钱可花。
在促就业、强收入方面,各地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拿上海来说,将于3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为上海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其次是把人们的消费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来自央行数据表明,今年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这为近年来住户“超额储蓄”的说法提供了注脚。同时,年轻人“无痛攒钱”近来也成为了网络热词。所谓“无痛攒钱”,大体是指以每次攒钱数小、周期短、目标小为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痛感极低的攒钱计划。
要促进消费,就需要在推动稳就业、依靠就业创造收入的同时,做到让人有钱可花、有钱愿花。如何把人们的“超额储蓄”及“无痛攒钱”引入消费领域,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数字、文化、旅游、健康等各种消费成为热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能够提供更多的消费场景,创造更多消费需求,这是调动消费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其三是在“抓大”的同时必须“重小”,尤其是要保持促进消费政策的连贯性。
大的方面来说,扩大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领域消费很重要,小的方面来说,“社会细胞”对促进消费同样重要。“烟火气”从何而来,就在于这些“社会细胞”。
在日前商务部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例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等。
这些看似小,实则大,因为这些关系到众多人口的就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这些领域也经常出现政策上的反复,让人们难以适从。朝令夕改的随意性对促进消费毫无益处。
商务部日前表示,今后将在试点基础上,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更好惠及百姓生活。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
总之,当前消费领域呈现井喷现象,各地也在出台发放消费券等刺激措施,但刺激不是常态,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保持政策上的连续性、避免随意性才是常态。